Issue 1: 音樂的物質性
《紐約客》(The New Yorker)雜誌前天發表一篇書介,在此為大家簡短摘要一下。美國音樂學教授凱爾帝文(Kyle Devine)在他的新書《Decomposed: The Political Ecology of Music》中,探討了音樂的環境問題與社會責任。
應該很多人有注意到,幾年前串流剛成為大眾新寵時,有一個支持的論點是「實體唱片不環保」。但帝文教授引用多項資料來源指出,2016 年音樂串流與下載所產生的溫室氣體總重量高達一億九千四百萬公斤,比 2000 年所有音樂發行形式總和還要多出四千萬。2020 年由於疫情的關係,串流娛樂的用量也比往年更多,因此得到的相關數據應該會更大。
串流音樂快速、便宜、方便的背後,藏著許多隱形成本,長期累積下來非同小可。首先是聆聽串流的裝置多是智慧型手機,它們常常是在剝削勞動力的環境下大量生產;再者,要讓這麼龐大資料庫全年無休運轉,需要耗費大量的能源;所謂的「雲端」並不真在雲上,而是具有實體的線路、路由器和伺服器;為了獲得這樣的服務,你也付出了自己的隱私數據;更別忘了,許多音樂人的權益在串流音樂結構下是被犧牲的。
帝文教授指出,我們常常會有個迷思,以為音樂是形而上的、是抽象的。但事實是音樂有其「物質性」(materiality),在音樂傳播與流通的過程中,必然對具體的事物產生影響(註:更精準的定義可能得讀了書才知道)。
在上個世紀中葉,音樂產業與化工產業密不可分。唱片的製作材料一直在汰換,有蟲膠、賽璐珞、酚醛樹脂、到後來用 PVC 做的黑膠唱片。像 PVC 這種材料,又直接連結到對環境傷害很大的石油產業。黑膠唱片堅固耐用,存放幾十年也能播出優異的音質,因此被許多人賦予精神面的意義;然而這也意謂著哪天要丟棄的時候,處理起來會非常麻煩。近年黑膠復興創造出一群跟風文青,也就產生了可觀的碳足跡。
總結來說,帝文教授想問的是:我們都應該保持警覺,時時探問這些好處是從哪來的,一如平常你會對於食物的來源小心翼翼一樣。我們真的需要那麼多音樂嗎?多到十輩子也聽不完?也許我們擁有的音樂愈少,它對我們的意義反而愈重大呢。
《紐約客》原文:
https://www.newyorker.com/culture/cultural-comment/the-hidden-costs-of-streaming-music